開模顧名思義,即為製造一套模具,而模具的作用在於,能夠以注入材料的方式,藉由模具成型凝固,而達到節省材料或是特殊形狀設計的目的。
如果不開模具,要如何製造機構件?一般常見都是藉由CNC加工,進行裁切、研磨、穿孔、折角等成形過程,在這當中會耗費高於成品所需不少的材料才能夠製造出一片機構件,因此單位成本高,且需耗費比較多的時間,因此而衍生出了開模的製造工藝。
以下針對一些常見的名詞作介紹:
#1. 拔模角:當注入的材料需要從模具中取出,用垂直的方式會因阻力過大而難以取出,因此在圖面設計時需要加入拔模角度,讓材料成形後可以順利脫出模具而不會損傷其機構。
#2. 合模線/分模線:通常模具都是兩兩組成,左右或是上下一組,而中間密合的地方,會因材料性質的限制,在塑膠材料射出時,多多少少會有材料滲出的情形,如同小時候組裝的模型,有些零件邊緣可以看到毛邊, 是相同的意思,因此分模線的位置會影響產品外觀的設計,在設計時需要特別考慮進去,在外觀上可以藉由表面咬花去修飾這一條分模線。
#3. 修模:修改模具本身不適一件容易的事情,需要評估填料或是修料去達到模具修改的目的,而當修改幅度只有1或是0.1mm的時候,這些修補動作會需要做的更精準,以避免後續成品尺寸不準確的情形發生,so最好的方法是,在前幾次T1、T2修模階段就把所有的設計問題考慮清楚以及找到最佳解。
#4. 肉厚:為機構材料厚度的俗稱,設計時通常會考慮材料在成為流體時,是否會因機構厚度設計太厚而難以成形,因此會盡量在設計時平均肉厚,即使是凹槽、凸槽,或是特殊形狀,亦是相同道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